长三角议事厅66|沈蕾:长三角创意产业如何释放更大潜能

时间:2020-09-11浏览:108设置

2006年被誉为中国创意产业“元年”。2006年“两会”首次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久首部蓝皮书《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出炉。其后,各地兴起了一轮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热潮,近些年,又从硬件改造转向各类设计活动、城市节事。今年,长三角即将举办首届全球创意设计大赛。跳出单个城市的行政边界,城市群能否释放更大潜能?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创意真正产业化了吗?从业者又面临哪些挑战?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创意经济合作专业委员会(CECC)秘书长、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东华大学教授沈蕾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专访。


首届长三角全球创意设计大赛即将启动。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创意经济合作专委会 供图


澎湃新闻:中国的创意产业自2000年后萌芽,最早始于一些工厂的转型。“厂区变园区”之外,创意产业还有哪些发展?

沈蕾:创意产业理念的提出,背景是经济转型。英国在1998年首次提出创意产业,与其国家的后工业转型有关。中国同样,上海的M50原本是棉纺厂,北京的798曾是一些电子工业的老厂区。随着制造业转移,工厂空置,艺术家、设计师进驻这些空间巨大且租金低廉的工厂。

如今提到创意产业,大家很容易联想到空间上的概念,园区里还保留着一些工业符号,烟囱、筒仓、铁轨。建筑设计师们让空间变得更美好了,但空间里有什么内容?

除去物理空间的概念,创意经济应该是一种产业。我们发展了十多年,也观察了十多年,相比空间改造,内容的原创和创新才是真正的难点。

澎湃新闻:从创意产业园区来看,运营者的角色存在哪些短板?

沈蕾:确实,过去我们看到了不少同质化的文创园区。广告产业园、音乐产业园、动漫游戏产业园,但实际上很多引进的企业并没有明显的上下游关系,产业集聚效应有限。本质上,他们还是办公园区,和通常的写字楼并没有太大区别。

园区运营者的角色,许多园区只是把自己当成单纯的房东或二房东,他们与入驻企业之间只是简单的租赁关系,吸引到大企业就能有稳定的租金来源。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候鸟企业”,哪里的园区政策好,就迁去哪里,一旦政策优惠期结束,再换下一个地方。这不利于创意产业的长效发展。

理想的园区运营者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服务者,从前期招商,到孵化,打通不同链条。整个创意产业也是一样,我们缺少好的平台型综合服务商,后者是打造创新生态圈的关键。

澎湃新闻:近些年,各个城市都在举办自己的设计类活动,比如聚焦单个产业的时装周,也有以空间为载体的城市设计周。但活动过后,一大质疑在于,这些创意能有多少真正落地。

沈蕾:谁在参与设计节、设计周?很多人会想到设计类院校,或是一些专业的设计师、艺术家,觉得是小圈子的自娱自乐。我们有很多全国性的赛事,比如数字建模、挑战杯,各地也有自己的“市长杯”,它们是“三创”(创新、创业、创优)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高校是创新策源地。但很多过于学理,创新的转化率有限。

这确实是很多设计类活动的短板——能看到好的创意,也能看到好的设计,但这并不意味着好的产品,甚至好的生意。

经济学家厉无畏被誉为“中国创意产业之父”,他曾提出,创意产业的核心是依靠创意撬动资源,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一个运转良好的创意产业中,好的设计师只是其中一环,还需要有专门的力量负责将设计成果转化为好的商品、可行的商业模式,这是人们关心的“落地”。需要有人挖掘需求,需要有人理解用户,需要有人研究量产、物流等各个环节。

澎湃新闻:早年发展的一些文化艺术类园区也被批评士绅化,一些早早进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活化”了某个区域,却因为水涨船高的租金被驱逐。

沈蕾:还是与前面提及的问题有关。很多以创意产业为名的园区并没有真正产业化,还停留在收租金的阶段,房地产色彩过浓。厂房改造之后是“灯下黑”,靠政府补贴,自身造血能力有限。

创意产业从业者也有类似的问题,很多停留在不错的创意和设计,没能有效的产业化。

澎湃新闻:过去,中国出现了不少基于单个城市的设计节,本次创意设计大赛为何选择长三角?

沈蕾:未来的全球竞争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城市群的竞争,这也是长三角产业体系一体化提出的背景。比如你能看到北欧设计节、米兰设计周、巴黎时装周,它们都是欧洲西北部城市,具有辐射效应。

与一些国际城市占比全国GDP相比,上海的城市首位度能级偏低,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上海未能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纽约占24%,东京占26%,伦敦占22%,首尔占26%。上海只占5%,长三角地区占18%

长三角城市群内,上海的辐射范围究竟有多大?本次大赛,我们提出“上海设计+长三角产业链”,观察过去十多年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一些可能性。

以服装产业为例,上海的创意时尚产业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海开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被誉为“东方巴黎”,但如今横向比较国内外,上海的轻纺工业并不领先,缺乏具有极强竞争力品牌的龙头企业。

虽然生产中心不在上海,但与时尚产业密切相关的各类文化、娱乐、休闲、体育、会展、传媒等在此集聚,它有能力做好设计成果转化这一步。相比长三角其他城市而言,上海作为“设计之都”,仍有良好基础。近些年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趋势,一些中国本土的服装品牌,生产基地仍在江浙,设计师已经集中在了上海。

所以,经过综合评估,我们将本届大赛放在上海举办,由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指导,长三角创意经济合作专业委员会(CECC)牵头,上海无畏创意经济区域合作促进中心和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联合承办。

澎湃新闻:据您观察,上海之外,长三角地区的创意产业还有哪些潜力?

沈蕾:长三角并不只是一个生产基地。我们常说,高校是创新的策源地,但实际上,长三角地区很多企业也在创新。长三角创意经济合作专委会(CECC)走访了许多城市,很多企业都在挖掘内需,他们在产品化、产业化上已经走得很前了。

长三角不止是承接需求,完成生产,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本次比赛我们也设置了一个环节,由长三角各个城市自己发布需求,无论是城市更新、文旅融合、乡村振兴,还是对口扶贫,欢迎创意人才从中寻找命题。

澎湃新闻:作为首届,长三角创意设计大赛希望获得什么?

沈蕾:本届比赛协同比利时世界创意论坛(CWF)、英国格拉斯哥商会、法国巴黎创意谷、东华-爱丁堡大学创意产业中心、西班牙Deusto大学创新孵化中心、丹麦科技大学SKYLAB、加拿大蒙特利尔顶尖数字创意企业、世界纺织大学联盟等国外机构,进行全球发布并吸引全球优秀独立设计师。

这是长三角城市群在全球范围内的一次“发声”,我们希望以大赛为平台推动组建全球创意设计联盟,吸引国际关注,搭建世界性的创意设计舞台,展示现代中国品牌形象,同步在全球创意设计联盟框架下进行国际巡展,并发声讲述中国故事。

作为长三角创意经济合作专委会,我们希望通过比赛,促成一个平台的形成。能更好服务创意阶层,找寻更好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和企业更好落地,形成产业化。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