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近照,图片由本人提供。
易臻真近照,图片由本人提供。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完善。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理念;2019年11月2日,习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缘起于浙江、践行于全国的“两山”理论侧重的是我国乡村建设及发展路径的问题,而缘起于上海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关注的则是城市发展,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分别针对我国乡村、城市两类不同地域,相同的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体现了人类期待和时代趋势,是领导我国从改革开放1.0版迈入2.0版的总指针。改革开放的第一个4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经济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合理调节人民得其所应得或各得其所得的标准和尺度,以及生态保护工作。改革开放2.0版则将更加注意“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共赢、人民大众发展机会均等更高目标。“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高屋建瓴之势还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向经济区域化转向的时代趋势。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朗,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的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各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迫使经济全球化急速向经济区域化转变。在经济全球化鼎盛时期,各国、各地区瞄准社会精英阶层,抢夺高端人才、推高经济增长速度,导致世界范围内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普罗大众得到的经济发展红利较少。而经济区域化则会更关注平民,关注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共赢”。在经济区域化的新时代,协同发展是关键,其核心追求是利益共享。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时代发展大势。
第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完美地诠释了和谐论、系统论的包容性增长思想。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由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首次提出,其目标是寻求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同,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均等,社会各界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人民城市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保证人民机会均等,共同享有经济增长的机会,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德国经验证明“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实践价值
德国是国际上较早促进社会进步评价领域“超越GDP”(GDP and beyond)的国家。德国社会普遍认为,GDP指标无法全面真实反映增进社会福祉、提高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凝聚力、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时代发展要求。因此,为切实提升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必须秉承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保证人民机会均等,共享城市建设的成果。具体表现为:
第一,系统的法律体系/制度保障。德国基本法是联邦德国法律和政治的基石,也是德国宪政得以发展之关键。它系统阐释了德国法制体系的四大基本原则,即经济持续增长、人民机会均等、生态改善、地区平衡发展。而人民机会均等不是传统意义上为避免贫富差距而平均分配,不是简单的同质化、均等化,而是注重发展机会均等。德国宪政体系注重确保让每位民众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卫生、就业、养老、住房、医疗、公共绿地、税收、文化体育(如影院、体育中心等的建设选址)等方面的基本权利,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各种公共设施服务与便利等等,保证人民发展机会均等。
第二,全民参与的城市重要项目决策。对德国政府而言,构建让民众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实现获得感、幸福感所需的外部大环境至关重要。除了建立多元民意表达渠道之外,民众参与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是成功的关键。如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就增加了要求公众参与的条文。在具有普惠性、公益性和托底性重大民生实事项目的选择或是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的动态调整中,德国政府也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确保了国家或地方建设和发展过程让民众参与、成效让民众评价、成果让民众共享。
第三,行之有效的后期评估。德国十分重视城市重要项目实施后的效应评估,一般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委托权威、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项目的实施效果、民众满意度等进行评估。通过对民众随机调查和实地考察,形成囊括市民满意度等信息的完整报告,并将工程和项目后评估报告都会反馈到相关政府部门、向项目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项目管理机构和相关的单位,是各方调整建设计划、改进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上海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三点启示
上海已经开启了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征程。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归根到底是为了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只有充分尊重人民、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人人机会均等,才能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此,建议重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尽快实现从“上海经验”到“上海模式”的提升。上海在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上海首创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开展垃圾分类;建设“10分钟绿色生活圈”、邻里社区;实现了黄浦江沿岸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人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验,成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践行者和标兵。然而,上海理论界对上海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成功实践却缺乏系统梳理与归纳总结,尚未真正形成“上海模式”。建议从法规制度建设、政府政策与措施、社会动员、市民参与、综合效果等方面入手,全面系统总结上海经验,形成上海模式,为国内其他城市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供借鉴。
第二,切实推动人民全方位参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意味着人民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的参与。有事好商量,大家齐出力,很多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但从总体上看,人民群众参与制定上海市规划、重要公益项目计划的渠道有待进一步通畅,参与程度有待提升。只有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重构项目规划流程,才能实现人民权重的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人人有机会、人人都幸福。建议市政府进一步扩大信息发布范围,建立并完善民意表达渠道和参与机制,为实现人民全方位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目标服务。
第三,在城市建设项目后评估中重视人民意见。建议上海加强城市重要工程及项目的后评估工作,尊重人民群众对重要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措施的感受和意见。通过购买服务,委托权威独立第三方机构开展重要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措施实施效果的系统评估,重视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调查,进一步完善重要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措施制定、实施、优化的全过程,为实现人人机会均等的目标提供可靠支撑。
“机会均等”是人民城市与一般城市的重要区别。上海建设“人民城市”代表着这座城市发展理念的变革和升级。真正打造出一个“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上海,需要我们通过系统制度梳理、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及强化后期评估三方面具体落实“机会均等”的理念,从而真正达成全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目标。
上海高校智库供上海学习平台原创专稿。
供稿单位: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曾刚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首席专家,易臻真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编辑:周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