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41|白小虎 翁建荣 范剑勇:特色小镇“浙江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时间:2019-12-14浏览:91设置

2015年初,浙江推出特色小镇建设这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在国家三部委的推动下,全国兴起了国家级特色小城镇的培育建设热潮,而长三角区域和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区,普遍采取了浙江版特色小镇的建设思路。特色小镇为什么最先从浙江兴起?特色小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能有什么作为?未来的智能化将改变特色小镇的空间结构吗?

1222日上午,“长三角议事厅”第五期2019年收官沙龙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的大夏书店举行。本期沙龙邀请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软科学研究所白小虎教授、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翁建荣副主任、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范剑勇教授共话长三角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下为三位嘉宾的分享摘要。


翁建荣:特色小镇之间的协同是2.0版的主攻方向


浙江模式的特色小镇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端的创业创新的集聚高端要素的平台。

特色小镇从1.02.0

特色小镇1.0版的特色在于产业特色强,形式小而美,功能聚而活,机制兴而活。浙江的特色小镇有四个基本要求,一是面积不超过4平方公里;二是必须要有产业;三是必须有3A级以上的景区;四是要有高端要素集聚。浙江的特色小镇非常有生命力和活力。

2018年用占浙江1.5%的产业用地,贡献了15%左右的产出,贡献了9.7%的税收,集聚了800多个省级人才,创新团队两万多个,效益非常好。税收最高一个小镇在100多亿,这相当于中西部一个地级市;11个小镇超过10个亿,10个亿的税收一般相当于中西部一个县的财政收入。可以说浙江省现在活力最强的就是特色小镇。

经过五年,特色小镇的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2020年浙江省将会推出特色小镇2.0版。特色小镇2.0版要形成产业协同。产业的布局需要协同来保证,要形成产业链,通过区域一体化把产业链做到高精尖,把特色小镇的产业链做成真正能够体现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现代产业链。

2.0版的特色小镇一是产业基础的高精化,二是产业链的现代化。同时,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协同促进发展,包括小镇与小镇协同、内部与外部协同,在原有1.0的基础上会走上更高端。未来浙江的特色小镇必将会进一步走向全国。

特色小镇的认定规则如何产生

特色小镇的认定有一套非常严谨的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已经是作为浙江省的标准体系,本来是要申请国家标准,但还没有做到。

首先要有规划,做哪一个产业。应聚焦浙江的八大产业:生物、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时尚、旅游、数字经济、文创。在这些产业中,要做前沿产品,做新兴产业。

其次,要有文化旅游社区功能。怎样才能留住人才,要有相应的配套和服务。再次是机制,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我们有“两个70%”的标准线,一个是特色产业比重至少占70%,还可以有文化产业,或者其他的一些配套产业,现在一般的都在75%左右;另一个是民间投资至少70%,不能都靠政府。只有这些条件都达到了,才有资格申请,主管部门们打分后获得答辩资格,专家评审通过后才能进入创建程序。

浙江的特色小镇扶植政策就两条,从2015年提出以来到现在从未变过。一是给地,比例,一个特色小镇用了1000亩地,政府奖励50%,就是500亩,也有几个小镇再增加10%,就是500600亩之间。另一个是“三免两减半”的税收政策,即省级部分前三年全返,后面两年返一半。

特色小镇的立根之本是产业

离开了产业就没有特色小镇,所以只要是特色小镇必然有产业。浙江的特色小镇聚焦的就是八大万亿产业,即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其他产业也很重要,但是浙江有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这些产业浙江有能力也有很好的基础。

特色小镇是一个集聚高端要素并紧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发展理念的产业平台,或者说是创新创业社区,我们常说“工厂变社区”。一般布局在城乡接合部,我们的小镇没有镇委书记和镇长,但可以有管委会,是一个完全开放,欢迎任何主体参与的平台。

我们每一个小镇都有一个“小镇客厅”,主要是提供服务,为企业的开办,未来需要的税务、工商登记、物业管理等等提供服务。这里面有政府的影子,提供一条龙的服务,使得人才得以留下来。

特色小镇申请的时候主体大多数情况还是政府。特色小镇的创办主体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高校,甚至还可以是个人,但最终的服务,提供一些要素的还是政府,比如土地等,审批职能也是靠政府。现在申请的小镇中一部分全是政府,另一部分是政府和其他主体联动申请。比如,西湖区和中国美院、音乐学院等几家联合申请,出面申报和来参加答辩的是西湖区。政府可以设立一个管委会,也可以设立一个平台开发公司来运行管理。

依据发展形势,每年对特色小镇评估考核

特色小镇一直是创建制,这也符合当前的形势。你能够达到这个门槛就进来,但每年都要有考核,优胜劣汰。这几年浙江的特色小镇清退了近20家,警告了30多个。命名的特色小镇也要评估,不通过的就要摘牌。

但是我们也要根据实情做一些调整。比如,第一,关于税收的要求,最早是要求2个亿以上,现在平均都5个亿了。未来我们将更加重视高端要素的集聚,要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团队、创新型人才,这个比重会急剧增加,在评估体系中体现出来。

第二,未来将会更加注重辐射带动作用,会更加看重这个小镇对产业的带动,对社区的带动,还有与其他小镇的协同作用。

第三,更加注重系统性,比如,旅游类小镇怎样为产业类小镇服务,产业类小镇怎样为金融类服务,金融类小镇如何回馈其他小镇,形成一个循环和闭环。未来的考核导向将会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

刘鹤副总理指出浙江的特色小镇不可复制,但是浙江建设特色小镇的理念和方法是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特色小镇之间的协同是我们2.0版的主攻方向,产业及产业链之间的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内不同地区的特色小镇之间的互动和协调是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要让特色小镇发挥最大功效,真正成为发动机,成为一体化的样板区,进而成为一体化发展推进的动力源。


白小虎:特色小镇不是从教科书里面走出来的概念


2015年,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李强在浙江省委机关刊物《今日浙江》上发表题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的署名文章,明确了特色小镇是新常态下浙江省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举措,并赋予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使命。

目前,浙江省先后推出五个批次的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已达132家,中间有一些被淘汰和降格,正式建成和命名的共计22家,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北部,杭州、宁波附近,并不断向杭州湾、城市群、产业带集聚;江苏公布了两批次56家特色小镇,安徽公布了两批次68家特色小镇。三省的特色小镇官网都较为类似,有小镇地图、小镇对话、小镇规划等栏目。

特色小镇不是从教科书里面走出来的概念,是实践的产物。“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非镇非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创建“特色小镇”需要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特色小镇的主要功能在于生产空间的优化布局,从而激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培育新兴产业。转型路径主要通过四个“+”,即“创意+”、“创新+”、“资本+”和“互联网+”来推动。

特色小镇作为产业平台、创新平台,如果引入了很好的治理机制是有利于在长三角探索一种创新协同产业体系,可以形成治理的联盟,产业的联盟,这会使得科创产业的资源越来越集聚,越来越丰富,也可以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使得长三角的产业更有吸引力。作为城市产业社区,特色小镇是城市高端要素扩散并重新组合而成的新空间,是知识、信息等要素和研发设计等创新活动集聚度更高的高产空间。同时,特色小镇优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了产业关键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营造了产业创新的生态环境。


范剑勇:特色小镇办得如何,取决于财政战略


指出特色小镇本质上是产业的发展和城市人文相结合后形成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的大多数都是传统产业,因为各省的特色小镇最终还是取决于财政战略,它的确是一个个小型的发动机,但是未来的发展前途在哪里呢?特色小镇的发展就是未来浙江省传统行业的发展,这是核心问题。浙江的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出路在哪里,如何转型升级?在“互联网+”的时代,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好好探讨和思考。


(易臻真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讲师,文章根据沙龙现场内容整理)

编辑:周欢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