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NO.1
国内外创意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肖爱耿(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何金廖(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摘要:自创意旅游概念建立至今,其研究已经走过了近20 年,国外普遍认可创意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然而,国内创意旅游的研究分成两个派别,一派引进国外的创意旅游概念,另一派创立本土的创意旅游概念,虽然都使用创意旅游这一术语,但是概念的内涵差别显著,存在概念混用及与国际研究脱轨的现象。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国内外创意旅游研究,分析本土和国际上创意旅游概念的起源及定义的区别,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概述了这一新的旅游形式的基本特点、发展的动力机制、表现形式及研究不足,以期深入理解创意旅游概念。
关键词:创意;创意旅游;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综述
NO.2
中国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演变特征研究——基于价值链的视角
作者:张旭(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谢明慧(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位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文化产业活动空间特征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借助区位熵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索我国2004~2015 年文化产业省际分布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2015年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零售业及文化服务业三大类型文化产业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位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文化产业活动的集聚特征,最后结合研究发现提出相关政策和规划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空间分布;价值链;区位熵;中国
NO.3
上海城市创意空间的生产与网络研究—基于创意设计师的视角
作者:汪明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赵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何金廖(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摘要:过去20 年,上海作为新兴全球城市,其创意经济飞速增长。通过改造或新建大量创意空间,上海吸引了全球创意阶层的入驻。本文基于创意场域和创意阶层理论,对上海创意设计产业集群进行了空间分析和深入调研,凸显了空间的集聚和多样性对于创意生产过程的重要性。上海的创意空间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由设计公司或工作室、教育机构、艺术创意园区、展览场馆、设计产品与生活方式空间,以及公共空间六种类型的机构及相关空间载体组成。对创意设计师的访谈结果表明,借由多种创意空间之间的有机互动、知识溢出、功能互补而形成的城市创意空间网络,为创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支撑。最后,提出城市创意空间网络的框架及其运行机制,为创意城市发展提供规划启示。
关键词:创意产业;集聚经济;创意场域;创意阶层;上海
NO.4
区位行为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分析
作者:何金廖(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摘要:本文对上海创意企业的空间区位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创意产业部门在空间区位选择上存在显著的类别差异,技术密集部门和文化相关机构的差异尤为明显。技术密集部门的创意企业,如建筑设计和IT 企业,以及文化、时尚相关的机构,其生产过程的知识输入不同,市场运营也不一样,因此会分别选择不同的城市区位。本研究还显示,西方“创意阶层” 研究中强调的某些社会经济变量(如人力资本和面对面交流),在上海的案例中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但另一些变量,如“性宽容度”,在上海的案例中则不太重要。
关键词:创意产业;城市环境;基于知识的研究方法;区位行为
NO.5
宁波老工业区
创意修复的周边社区影响
作者:马仁锋(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教授、博士);王腾飞(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
摘要:老工业区创意修复对周边社区影响评价是客观审视创意园区导向的老工业区改造效益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宁波和丰创意广场、创意1956产业园和启运86微电影产业园为例,引入多层次灰色评价法,构建了老工业区创意修复对周边社区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专家打分和社区居民调查问卷数据进行老工业区创意修复的多层次灰色评价。研究发现:①老工业区创意修复具有生态化、多元化和高端化的空间景观特征,入园企业的私营化、生产要素的隐性化和生产关系的多元网络化的业态特征,以及年轻化、创意化和情怀化的群体特征,并可依此划分为三种类型;②国有资本主导的广场式老工业区创意修复对周边社区影响较大,LOFT院落式老工业区创意修复对周边社区综合影响一般,且老工业区创意修复对周边社区子系统影响依次为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和经济影响;③园区的资本属性、区位和管理方式成为老工业区不同创意修复类型产生社区影响差异的主导因素;④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城市局部更新过程中创意园区与周边社区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老工业区;创意修复;社区影响;多层次灰色评价;和丰创意广场
NO.6
乡镇创意产业区与知识守门员
—以广东工业设计城为例
作者:戴俊骋(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现阶段创意产业区研究中存在“城市偏见”,中国乡镇创意产业区发展亟待研究。同时,知识守门员在创新网络中的作用也有待挖掘。本文尝试在关系视角下,以网络为主线,建立“空间-主体-创新”的分析框架,以广东顺德北滘“广东工业设计城”为研究区域,借助社会网络、问卷调查、半结构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乡镇创意产业区网络特征,并通过研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与服务支持机构四个不同产业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来判断不同主体承担乡镇创意产业区知识守门员的可能性。结果得到:①乡镇创意产业区具有更强的本地网络和组织临近性,但相较于城市创意产业区,其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且容易形成本地设计企业网络与外来企业网络的隔离;②在乡镇创意园区范围内,不同主体网络对企业的创新产生了显著影响(在p<0.005下回归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R2为0.572),其中企业间网络结构位置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企业与客户、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与服务支持机构的网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呈现显著负相关,乡镇创意产业区中本地设计企业网络与外来企业网络的隔离影响了网络效率;③研究认为园区运营服务机构可以担当乡镇创意产业区创新网络知识守门员角色。
关键词:设计创意;乡镇创意产业区;知识守门员;城市偏见;社会网络;广东工业设计城
NO.7
跨国并购驱动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探究—基于中联重科并购CIFA的案例分析
作者:王秋玉(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尚勇敏(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曾刚(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获取海外技术、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机械行业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重科)并购意大利CIFA 的案例,基于创新链的分析视角,来探究跨国并购驱动企业创新实现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双方企业知识基础、管理经验、产品线和市场营销渠道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企业创新水平的迅速提升,但企业若要实现创新链条的整体升级和保持持久的创新活力,关键在于整合人才和网络资源、嵌入目标方所在技术高地和网络关键位置来获得信息优势,并培育自身的科研实力来保证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提高。研究指出,跨国并购过程中,整合并充分利用双方企业的创新资源、产品线与环境优势,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至关重要。
关键词:跨国并购;创新;中联重科;CIFA;创新链
NO.8
21 世纪的挑战与全球城市
未来发展研读
作者:李健(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摘要:当前,全球范围内城市发展正经历重大变革,把握其发展理念变化、深厚社会背景及相关理论,厘清这些重大变革隐藏的巨大挑战,进而对21 世纪的全球城市发展规划主线进行梳理,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本文提出,城市发展模式、信息网络时代、灵活应对风险、弹性和多元城市规划、剧增城市相关利益者都对未来城市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城市必须积极响应,推动发展理念更新和模式转型,而创新型城市发展、绿色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发展、文化创意城市发展、紧凑型城市发展将是21 世纪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全球城市;战略规划;发展挑战;规划主线
●征文通知●
《中国城市研究》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城市研究学术集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来源集刊,主要刊登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地理、城市政治与管理、现代城市史等各个领域的论文和经验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创意”亦将成为提升我国城市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因子,并成为城市与企业创新的支撑点。为推动城市科学发展,该辑刊每年特向海内外学术同仁征集“城市创意与产业创新”主题的学术成果,逐渐形成中国城市创意与产业创新的系列研究。欢迎有意向的学界同仁积极投稿。来稿文章请于2021年4月30日前发送至邮箱office@iud.ecnu.edu.cn,邮件标题处注明投稿人姓名+论文题目。期待您的赐稿!
编辑部电话:021-62232952;
13122626603
联系人: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