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丨易臻真:牢牢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时间:2019-12-06浏览:226设置



在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劳动教育是近年来广受重视的命题。从理念上说,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既是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然而在实践中,受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分工细化、人口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对于劳动的认识发生了很大改变,劳动与教育的脱离现象颇为明显,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被削弱,甚至出现了轻视劳动、看不起劳动者的现象,这不仅违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方针,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最终实现。

   一、对中学生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

 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内涵与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与劳动的关系开始变得模糊和复杂。当下,尤其是针对城市中学生,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育人方式,全面把握其独特内涵与育人价值,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和剖析。

 其一,在教育地位上强调独立的价值。当劳动教育仅仅被视作一种育人的手段时,只是完成了与德、智、体、美四个维度教育目标和任务的载体,难以取得与四育平等的地位,这也是学校教育体系中没有对劳动教育给予足够重视的直接原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被理解为“关于劳动”的教育,是与其他四种教育形态并举的教育范畴,有着自己独特的目标定位、内容体系和实施方式。基于这种理解,劳动教育不是其他教育形式的内容和达成方式,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其二,在教育目标上超越静态的知识。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知识的传承占据主导地位,劳动教育的目标很可能在实践中被狭隘地理解和实践为关于劳动知识的教育。实际上,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内涵,除了基本劳动知识的积累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有劳动精神、劳动情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等领域的培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显然不能仅靠静态的教育,必须让学生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感知、体验和生成,这也就意味着,中学生的劳动教育在本质上应该体现为一种实践形态的教育。

 其三,在教育空间上突破封闭的校园。受时空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学校内部的劳动实践与劳动教育在实施内容和方式上受到很大限制,难以承载起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教育的全面内涵和价值。而对于中学生而言,广阔的校外空间是思维最丰富的源泉,是创造性、探索性智力最丰富的源泉,更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最佳场域。因此,新时代的中学生劳动教育,要注重走出校园,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建构整合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其四,在教育路径上重视自主体验。当今城市中学生有着不同于以往的生活和学习经历,物质条件的充裕导致他们长时间脱离生产劳动一线,对于基本劳动技能缺乏必要的感知和体会。因此,新时代的中学生劳动教育,应该以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为基本实施理念,即要让学生在对劳动的亲自经历和感知中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科学的劳动思想、意识和情感,进而树立起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实现劳动教育内在与外在价值的统一。

  二、对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关系的把握

  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地位、目标、时空、路径出发,可见中学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种有效路径,这种有效性源于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多维度的内在联系。

 一是社会实践拓展了学校课程和教学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思想和劳动技能。中学阶段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在内容和方式上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完全可以在社会实践之中安排相应的劳动教育体验和实践教学活动,这既是对学校原有的以学科为逻辑基础的课程体系在内容上的扩充,也是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的有效载体。通过含有劳动教育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劳动伦理责任、劳动权益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了现实的载体。通过职业体验、实训操作、学工学农等,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拓展提升劳动实践体验;

 二是社会实践拓展了学校教育的时空界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素养。学生的劳动实践素养,强调了劳动教育的“体知”特点,旨在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产劳动与实践体悟中增进知识、磨练意志、提高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的主旨在于回归现实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打破单纯依靠学校教育环境开展劳动教育的“孤岛”现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于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的打破,恰恰给予了学生们一个体验劳动、理解劳动的空间,而这些正是现有的学校教育所缺乏的。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活动符合劳动教育在目标、内容、方式上的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同时也具备实践中的可能性。对于每一所学校而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基本已经成为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对社会实践内容体系和实施方式的科学设计,更好地建构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落实劳动教育方针、实现劳动教育价值的有效载体,就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三、以社会实践活动承载劳动教育的经验智慧

 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曹杨二中的办学特色,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立足于两个关键点:其一,高中阶段是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其二,上海市二期课改和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强调要向学生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体育与健身、艺术修养和发展、社会实践等“五种学习经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这两个关键点,学校开发了“多维有序”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中包含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和价值。例如,南京生存训练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自己赢取生存下去的物质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劳动的艰辛,形成尊重劳动、敬畏劳动的基本意识;在iSTEAM(基于网络和传感技术的新工科)课程和“传统农耕行”项目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学会基本的工业技术操作,更能够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认知与体验中感知劳动对生产发展的价值,萌发科学报国、技术报国的积极情感;在“职场日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不同职业对于自身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感知不同职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在博雅西部行、学工学农、重走大师路等其他相关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始终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识贯穿其中,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精神、历练劳动技能,让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贯彻体现。

 从曹杨二中近三十年来的实践智慧中,我们看到,尽管整个社会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但在该校的育人理念和育人体系中,始终没有忽视劳动教育,始终把劳动实践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始终注重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之所以不少发达国家都在学校课程中嵌入劳动,是因为劳动教育的实质在于注重过程、感悟过程、在过程中得到启发和升华。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也曾指出,人的独立性就是通过劳动标识出来的。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出,要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通过辨析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把握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后,曹杨二中的经验智慧让我们看到一所高中在持之以恒的信念下如何开展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教育。这样的劳动教育让学生们明白只有劳动才会不断创造新的价值,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面对成功与失败,磨练意志,在劳动中创造新的价值和新的自我,进而探索出了一条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

易臻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发展研究院讲师。20109月赴法国加香高师社会经济历史动力制度研究所(IDHES, ENS-Cachan)攻读博士学位,201410月获中法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社会政策、劳动关系及城市治理等领域的研究,公开发表中法学术论文15余篇,出版著作3部,参与《当代社会学理论》等十余本书籍的撰写工作。


来源:文汇报

编辑:周欢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