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丨上海两会 文军: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人,关键在于城乡融合发展

时间:2019-12-06浏览:128设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按照城市规划,上海到2035年将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9128日上午,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专题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军提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民自身转型。

   文军指出,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明确上海的乡村是一个“都市型乡村”。“都市型乡村”不仅仅是指其在空间位置上处于大都市的郊区,而是指其在功能上具有城市融入程度高、农民非农化就业多、都市农业特色明显、生活方式城市化、农村治理社区化等特征。

  “都市型乡村”不仅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建设基础,而且也是都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腹地和战略空间。“以上海为例,其乡村本身就融入城市体系程度高,2016年上海的城市化率就达到了87.9%,九个涉农区的平均城市化率也超过了70%,城市化率远高于其他省市区。”

在功能定位上,文军认为,要明确上海的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了满足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缩小城乡差距,而在郊区农村地区进行“补短板”活动。乡村振兴是建设全球卓越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战略谋划。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都市型乡村振兴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价值和发展潜力。

   我国在不同时期提出过的“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等战略设想,在他看来,虽然当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阶段性特征,但总体上暗含着一种“城市中心主义”的价值预设和目标追求。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不仅把“城市”和“农村”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把“城市”和“农村”看作是一个平等的,可以充分发展的独立主体。

文军指出,因此,“城乡融合发展”是在新的条件下城市和农村都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之后做出的重大战略转型,它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我国城乡关系开始真正步入一个平等而独立的发展时期。而上海抓住“都市型乡村”的特征,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也是实施上海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所在。

  “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因此,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核心,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在发言中表示。

具体而言,就是要想办法促进农民本身的转型。现阶段农民转型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是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大力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的转型;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型。

  “这两个变化都是围绕农民转型这个核心来进行的,都涉及到农业人口的最终出路和转移问题。”文军说,“可以说,农民转型在宏观层面上反映了整个城乡社会结构的变迁,在中观层面上体现了农村劳动力社会流动的状况,在微观层面上则意味着农民人力资本增加和行为选择能力的提高。”

他强调,上海作为“都市型乡村”,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人,在于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来实现农民自身的转型发展,这不仅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主要体现,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刘素楠

编辑|周欢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