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馆301室召开“十三五基地重大项目开题·推进会”。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高汝熹教授,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桂新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沈清基教授,原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罗国振教授,华东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部党委副书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高向东教授,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研究员杜德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丁金宏教授等论证专家出席了论证会,项目组成员和相关研究领域师生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殷德生教授主持。
会议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为新立项课题的开题汇报,第二阶段为已立项课题的推进汇报。
会议第一阶段为文军教授“中国包容性城市发展思路研究”的开题汇报。文军教授从本课题与“十三五”总课题的关系为引子,梳理了中国包容性城市发展思路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从多种维度厘清包容性城市的内涵以及我国包容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现实性困境,探索共建共享型包容性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提出本课题研究拟突破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最后明确了整体研究计划。特邀专家们围绕课题中涉及的核心概念、研究侧重点、理论建构和现实问题、课题研究的聚焦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评议和论证,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会议第二阶段为吴瑞君教授“中国大城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孙斌栋教授“中国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研究”、曾刚教授“长江经济带城际协同创新的格局、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宁越敏教授“中国城市群和城市网络协调发展研究”的推进汇报。
吴瑞君教授从项目研究概况、目前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下一阶段计划四个方面展开,通过理论体系的建构,确认人口在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框架结构中的性质和定位,通过修订传统的人口分析模型,使其适应大城市的开放条件,探讨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大城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其社会经济后果。
孙斌栋教授进行了项目的中期汇报,汇报了课题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成果发表情况。本课题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丰富内涵引导下展开深入实证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优化发展规律,促进城市空间理论的发展。明确中国城市空间优化的重点方向、实施路径与保障体质,为支撑我国城市继增量扩张后进行的新一轮存量优化提供学理层面依据,为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供政策建议。
曾刚教授从项目研究历程、研究心得和研究计划三个方面展开,对新区域主义、全球生产网络、关系经济地理、演化经济地理等创新地理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判定,构建以全球-地方创新网络为内涵的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理论框架。挖掘长江经济带装备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数据和典型案例,测度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协同创新发展水平,刻画其空间格局和演化过程,剖析不同类型区协同创新发展的驱动因子和作用机理。
宁越敏教授汇报了课题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论文和专著发表情况。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宏观背景,围绕“城市群是城镇化的总体形态”和“城市网络是城市群要素扩散的途径”两个核心问题,从概念与内涵、集聚与扩散机制、功能扩散途径记忆创新治理模式四个维度开展具体研究。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四项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整体思路,同时针对课题进展情况以及后续研究计划进行了详细评议和论证,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负责人与专家们积极互动,并表示未来将围绕“十三五基地重大项目”主攻方向,由中心主任曾刚教授领衔产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最后,中心主任曾刚教授在总结中,对专家的支持表示了感谢。他表示,经过专家和课题组成员的讨论,各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相关脉络愈加清晰,接下来各项目组将总结专家意见和建议,召开阶段性工作研讨会,有序地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文、图|王珏
编辑|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