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33︱曾刚、曹贤忠、易臻真: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周年纪

时间:2019-11-22浏览:320设置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2018115日,在中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央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步入认识高度统一、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各重点领域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多领域、多主体、多层次深入推进的良好势头。


(一)三省一市凝聚共识

1、长三角区域合作协同机制从三级运作到合署办公不断完善。

2008年起,长三角沪苏浙皖政府层面实行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2018年,三省一市联合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挂牌成立,实现三省一市合署办公,主要负责研究拟定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建议,协调推进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统筹管理合作基金、长三角网站和有关宣传工作。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机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三省一市共同签署《关于深化长三角地区人大工作协作机制的协议》《长三角科创板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合作协议》《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合作框架协议》《2019年度长三角地区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计划》,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正顺利实施。

2、学界以智库联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成立长三角一体化研究院等多种方式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在智库联盟建设方面,20191018日,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在上海成立,计划通过联合研究、互鉴特色、人才培养等机制,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引领性智库集群;1026日,中科院在长三角区域布局建设的9家研究院所正式牵手,在宁波成立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聚焦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推进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和研究院建设方面,三省一市各大学、研究机构纷纷成立了以长三角一体化为核心议题的研究院或研究中心,举办了众多大型学术论坛。

2019321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与澎湃研究所联合推出的长三角议事厅首期文章在澎湃新闻上顺利发表上线;

2019711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江苏作为为主题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36次会议在南京大学举行;

2019619日,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成立;

2019514日,安徽师范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长三角一体化与安徽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在芜湖举行。

这些论坛与研究机构的成立为长三角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推进了科学研究与学术成果的转化。


(二)各项规划方案不断落实

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真正按下了快进键

2019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20196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在上海举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各地制定了可供操作的行动方案。

上海制定落实《规划纲要》的上海实施方案,主要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对外开放、统一市场等七个重点领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和虹桥商务区三个重点区域建设,加快与苏浙皖三省对接,把《规划纲要》中明确的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尽快落实落地。

江苏、浙江、安徽也纷纷出台了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江苏提出,要重点推进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和省内全域的六个一体化,浙江发布了《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行动方案》,安徽发布了《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

3、示范区和新片区规划不断推进

20198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20198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将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

20191025日,国务院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11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揭牌成立。


(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1、省际断头路建设推进顺利

长三角区域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领域,实现从主动脉毛细血管的全面畅通、无缝对接。省际断头路建设推进顺利,第一批重点推进的17个项目中,盈淀路-锦淀公路已实现通车,15条已开工建设;杭黄铁路已建成通车。江苏吴江通往上海的康力大道曾经是一条著名的断头路,目前已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年底建成通车后,从汾湖到上海可缩短5公里路程。

2G60科创走廊成效显著

在产业发展方面,G60科创走廊坚持科创驱动,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的七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在G60科创走廊加速集聚,目前九城市集聚龙头企业845家,产值2.6万亿元;在行政服务方面,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科创要素高效对接,12.46万台(套)科学仪器实现共享互通,20186月至今,九城市已实现交互投资2280亿元。

此外,九座城市率先推进30个事项一网通办,发出全国第一批跨省异地办理的营业执照,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试点区域,同时出台G60科创走廊人才18;在开放型经济建设方面,G60九城市还推出了协同扩大开放303条中欧班列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常态化组团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建共享理念不断深化落实。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逆温层现象严重。长三角的发展目前就面临着逆温现象”——上层热、学界热、大企业热,中小企业参与度不高、公众献计献策不多。

长三角地区作为人员流动相对频繁、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承担着大量异地通勤、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任务。但目前长三角地区在社会保障、医疗养老、人才资源、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和程序仍未实现互认对接。

二是对外开放水平还不够。长三角地区引进来走出去的比例不匹配,且区域内资源争夺竞争激烈,内耗较大。长三角更应尽快以整体形象参与到国家其他重大发展战略中去,尤其是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导下,开放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塑造全球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代表中国率先成为世界经济的关键引擎稳定器

三是体制改革仍需加强。虽然《规划纲要》、各地实施方案陆续出台,但政策配套、立法和资金等保障机制仍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也不够健全。地区政策所形成的地区差异和地方发展政策创造出来的内部异质性,在无形中制造了政策歧视,它们是时下长三角制度一体化的主要阻力。

同时,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政壁垒仍未完全打破,地方标准不统一,准入门槛有差异,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此外,跨区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机制也不健全,区域之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尚未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仍在不断探索中。


(五)三点建议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展望未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9115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中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作的重托,根据中央部署,进一步深化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政府之间一体化合作,为充分发挥长三角引领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推动区域优势资源共建共享、增强社会各阶层获得感而不懈努力。

首先,从逆温层同温层

着重规范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服务作用,加强互联互通、助推区域交流合作。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跨区域社会组织合作机制,来推动长三角引领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参与到全球的竞争与合作之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处理和协调问题上的灵活性,高效整合各层级社会资源,促进长三角城市群与世界各地城市群的合作交流,进而调动基层社会的自主能动性。

此外,提高百姓的获得感,除了靠技术创新和改革开放外,更要通过具体举措切实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当下长三角地区应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培训。职业技术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不仅要重视高端人才,更要注重培养技工能手。只有让老百姓真正参与到变革和发展当中去,切实体会到收益,才能真正让逆温层变成同温层

其次,从一网通办的量变到一证通用的质变。

一网通办确实重要,但还远远不够。唯有构建全方位统一共通的标准,才能实现一证通用,才是发生了质变,才是真正的一体化。

发展一体化,标准需先行。除了根据《长三角地区标准化一体化工作制度》及《2019年度长三角地区标准一体化工作方案》,在基本公共服务、城市治理、旅游等领域建立区域协同标准体系之外,还应在公共信用及个人征信、养老服务、生态保护及治理等领域共建长三角地区统一标准,推进区域内排放标准、产品标准、环保规范等内容及监督执法的统一。

此外,围绕做好标准化工作规划、组织、指导、督促和落实,既要完善一市三省标准化主管部门合作机制,也要强化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协同机制,纵深推进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试先行。

最后,以共建开发区为抓手推动绿色创新一体化发展。

建议以开发区共建为抓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润滑剂的作用,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推进上海开发区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合作共建开发区工作,采用开发区间缔结友好园区模式、飞地自建模式、股份合作模式、产业招商模式、总部+生产模式等多种共建模式,实现跨界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借鉴苏州园区运营管理、飞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生态、科技的全面合作升级,以创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作者曾刚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曹贤忠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易臻真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讲师。)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