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教授做客“中国城市科学大师讲坛”

时间:2019-12-24浏览:266设置


20191215日上午10:00,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城市科学大师讲坛”在中北校区地理馆301室举行。应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教授邀请,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杨开忠教授做了题为“空间经济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滕堂伟教授主持,孔翔教授、殷为华副教授、黄俪副教授、宋韬副教授、宋艳姣博士、张婷麟博士、朱贻文博士后以及我校相关院系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杨开忠教授首先详细阐述了空间经济学的三大突出贡献,即经过5个波次的发展构建了一般区位理论;发展了一套空间/区域定量分析技术(或称为区域社会工学),为检验区域理论和解决区域问题提供了有效工具;能够为生产力布局/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指导。接下来,杨开忠教授梳理了我国空间经济学所经历的“生产力布局、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区位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接轨国际前沿”两个阶段,认为目前正进入第三个阶段——新空间经济学。杨教授特别强调指出,随着新经济地理学/“新”新经济地理学趋于成熟,空间经济学发展已处于“瓶颈期”,亟需要理论模型的突破创新。杨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区域人才、技术、产业与繁荣内生于(难以/不可移动的)地方品质”的重要命题,阐述了新空间经济学需要有不同传统空间经济学的新视角和新理论,着重提出了以下4点“新”的内容:一是创新区位决定创新驱动型经济区位,二是人才区位决定创新区位,三是地方品质决定人才区位,四是强调个人的旅行成本。

与会老师和研究生围绕区域科学理论创新、“4D(距离、密度、分割、别具一格)”框架等主题与杨教授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交流。滕堂伟教授最后作了简明扼要的点评,认为杨开忠教授的报告非常系统地梳理了空间经济学/区域科学的发展脉络,学术视野广阔,理论站位前瞻,充分体现了城市科学大师风范,并将杨开忠教授的新空间经济学理论体系与藤田昌久教授的“三边互动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鼓励青年师生积极投入到新空间经济学的学术创新之中,结合讲座内容特别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重视研究视角的选择,特定的理论只能应用于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发展阶段;二是要关注计量模型方法,尤其是要重视D-S模型的基础性价值;三是关注对新旧理论、中国实践的实证。

文:胡森林

图:葛世帅

编辑:周欢欢

审核:滕堂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