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 王姣娥做客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百场校级学术讲座

时间:2019-10-17浏览:641设置

201917(周一) 10:00,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办,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承办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在闵行校区资环楼539会议室举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硏究所硏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姣娥应邀作题为“Tracking job and housing dynamics with smartcard data”学术报告。王姣娥研究员主要从事交通地理与区域发展、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铁与民航、大数据与城市交通、城市网络与空间组织、知识产权与产业布局等研究,学术成果颇丰。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杨浩然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刘承良教授、滕堂伟副教授、王列辉副教授、黄麗副教授、申悦副教授、晨晖学者张维阳博士及我校各院系的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王姣娥研究员在介绍了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真实性等特点以及城市交通硏究已经广泛运用交通大数据的背景下,阐明以往的大数据研究往往是截面数据,局限在短期观测、整体研究的角度,忽略了纵向分析、分群体硏究、挖掘社会经济内涵的重要性。提出3个研究的方向,一是交通研究如何在数据挖掘中反映其价值;二是如何刻画社会经济属性特征;三是探测特殊群体的职住分布规律,并指出研究的价值在于探寻大数据研究的“人文深度”。同时在介绍数据来源即2011-2017年北京市地铁刷卡数据的基础上,解释了regular commuter的识别方法。随后她详细介绍了3个研究主题(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迁移、职住和通勤的平衡性是什么)和5个假设,以及发现的45分钟定律和职住动态变化规律,指出若通勤时间小于45分钟,居民倾向于延长通勤时间,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或居住环境,反之大于45分钟,居民搬迁职住地时会以缩短通勤时间为目标;短期内职住变化的概率逐渐降低,而长期观测出现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4年。接着,详细阐释了所定义的4种人群群体——安居乐业者(Stayer)、跳槽者(Job hopper)、迁居者(Home mover)、升职定居者(Job-and-residence switcher)的特征,指出升职定居者占比最高,达到一半以上;在通勤时间方面,安居乐业者<迁居者<升职定居者<跳槽者;在住房成本方面,跳槽者<迁居者<安居乐业者<升职定居者。同时指出未来将在多城市尺度上继续研究,探讨不同城市职住平衡空间分布的规律性以及通勤时间忍受阈值的差异。最后介绍和分享了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投稿技巧和经验。


该讲座引起了老师和学生的激烈的讨论,之后王姣娥研究员就通勤样本的代表性、4种人群划分的依据、样本数据中个人属性能否识别、45分钟是否适用于不同城市规模等问题进行回答。最后王姣娥研究员指出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下,如何应用大数据“讲述更好的故事”,交通地理学可以做更好的工作,以及有了大数据支持的交通地理学的研究可以为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建议大家能够多多阅读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上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于学术研究有着很好的启发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