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16︱易臻真:对三省一市“十四五”规划的几点建议

时间:2019-11-22浏览:295设置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近日,长三角各地都在陆续开展“十四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那么,“十四五”期间长三角一体化会如何发展?高质量创新与高效协同如何能同步达成?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的建设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6
30日下午,“长三角议事厅”第三期沙龙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的大夏书店举行。本期沙龙邀请了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严军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两位嘉宾同台共话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新进展。


现场图片。

在对话环节中,曾刚教授提到长三角一体化受到高度重视,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密切相关。


他认为,如今对外开放的收益在下降,风险在增加,市场、技术、包括人才的交流都非常依赖对外开放,目前对外发展遇到了瓶颈,于是转向对内、对外开放并中,但对内开放严重不足。再者,成本竞争是中国前一阶段的主旋律,但从东部沿海地区来讲,成本下降的空间已经到了极点。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

因此,曾刚强调,长三角不能再依靠成本优势来发展了,而要依靠先进技术和科技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趋势下中国领先技术的制度设计。


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

严军在主题演讲中提到,目前长三角在一体化合作推进中还存在不少瓶颈和短板,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产业协作和利益分享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尚待建立;三是综合交通布局仍需统筹优化;四是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程度较低;五是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亟待建设;六是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还不完善。


面对新的内外环境,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推进中的问题,曾刚建议三省一市的“十四五”规划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注重协同开放。以前是各扫门前雪,上海政府管不了浙江管不了安徽的事情,新规划当中是否考虑到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以前和周边地区都是竞争关系,现在要和周边省市完善合作关系。尤其是上海,作为龙头,要把优势变成三省一市共同的优势。


二要关注飞地经济。以前也有飞地,不是上海的地盘,但是由上海负责经营。就好比以前,都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但是现在有没有可能较落后的地区在较发达地区投资呢?这是飞地经济的新形势。


三要关注新兴产业。打破现有的格局,转型一定会有阵痛,一部分人肯定要下车,一部分人要跑得更快。“十四五”期间不妨在数字产业、数字经济这一新兴产业上,利用新的机制实现更好的发展,提升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含金量。


在提问环节,现场观众就公共服务、科创板、营商环境提出了疑问。


提问:上海现在提了一证通办、异地代办,但是长三角地区什么时候可以实现一证通用呢?

严军:这也是我们希望未来可以做到的事情。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政府在“放管服”过程当中,首先是放,政府不要管那么多,能放的权力尽量放给基层和市场,这是一个方面;其次是管,管要标准统一,大家的规则统一后,就能实现一个地方认证其他地方认可。


实现一体化区域内,大家之间的互认。但目前还有很多标准不统一。例如最基本的环保标准就不一致,有些地方算污染,有些地方松一点还可以继续排放。目前,大量的政府标准确实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也希望能够通过一体化建设,将标准统一了,自然就可以解决一证通用的问题了。


提问:浙江、江苏等地的一些城市在营商环境有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上海如果要向这些城市学习的话,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曾刚: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家有一点共识,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不能维持长期稳定的社会局面。以前上海的态度是我们不要别人,现在是别人不要我们了……有那么多上海的年轻有志青年从上海去了杭州,杭州成为了年轻人新的大本营,成为一个是充满活力的城市。


但是,在上海的人才,特别是数字产业人才,虽然没有系统的统计,但我们估计人才还有很大的空间。现行的人才政策在长三角地区基本上失败的,而且高端人才价格虚高。


另外,产业转型升级,地方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是高级人才,高级人才一体化才是要素市场的一体化。上海不妨在人才环节里,尤其是结构调整或是具体措施上,学学浙江的经验。我们要鼓励人才流动,但是要避免一些无效的非理性的流动。


严军:首先应辩证地来看营商环境。什么是营商环境?外商来上海能赚钱这是最大的营商环境,为什么愿意来?为什么要选择上海?一定是这个地方的大环境好,所以才愿意来,来到这里可以稳定的发展,能够取得长期收益,能够不断的壮大,这些才是好的营商环境。


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很多地方都希望来上海招商引资,都希望把优质资源引进到当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大家往往采取的手段都不是为了打造一个共同的营商环境,而是通过优惠政策的手段来“打动人心”,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这导致我们一说营商环境就变成了一个优惠政策的大比拼,目前这个状态不是真正的营商环境。


真正的营商环境除了审批环节能够更多给企业以方便,包括给市民公共服务的便利之外,还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关注。政府能够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实质性的问题,能够提供一些事中甚至事后的服务或者监管,如果这块能够跟上,这才能真正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然后就是人的问题,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的核心是要把人稳住,能够使人才在上海有一个很好的创业或者发展的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人不是孤立的个体,有各自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所以我们说营商环境不是简单的问题,还包括更多的公共服务。特别是高端人才,可能需要团队,需要更基础的生活服务,这些都是必须的。如果说要向周边城市学习的话,上海要明白,只引进高端人才一个人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他背后有团队,团队还需要有各种服务。政府拿出很多补贴或者优惠政策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社会的商务成本降下来,或者说提供更好的服务,才可能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长效机制。


提问: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基金和城市发展基金方面最近动作不大。房地产REITs资金动作也不大,上海在科创板上开了个头,后面有没有突破的空间?

严军:上海的金融功能要充分发挥。房地产信托与城市开发的模式和强度息息相关。当下上海的城市开发强度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房地产信托的推进也比较慢。但是这恰恰是政府要关注的事情,确实需要慢慢通过一些战略性基金的运作来解决问题。目前来看我们对于基金还没有很清晰的分层和定位,到底政府基金是战略性基金还是经营型基金,还是快进快出的基金,也没有明确,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现在还需要进一步向前推进。


曾刚:你讲的问题很重要,早期的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快速扩张,城市开发比较好做,现在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已告一段落,当下我们要的是长效机制。
如今的城市,尤其是上海,除了开发更需要改造,这也非常需要资金,民营资本也在找投资机会。上海政府连续三年把“城市更新”作为一个讨论议题,规划来规划去都没能实现,因为他们没有钱,开发运营资质上没有人能真正参与。当下我们应该明确哪一类的城市更新是一定要政府来完成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市场完成。长三角这么大,特别是基础设施,不能仅靠政府一家来做,最重要的是市场化,要建立统一的市场,让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或许长三角一体化会成为一个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契机。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讲师,文章根据沙龙现场内容整理)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