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13︱滕堂伟:更高质量发展②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时间:2019-11-22浏览:251设置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创新本质上是一个包括创新主体间互动、合作、联盟从而不断结网的社会化过程。在创新过程中,网络的优势尤其突出。
    自著名社会经济学家鲍威尔(Walter W. Powell)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网络视为完全不同于企业(指令型)、市场(交易型)之外的第三种关键治理结构。网络治理具有三大优势:便于市场交易难以完成的独特而异质性资产(如知识和诀窍等)的非正式交易;以相对松散而快速的方式将个体或组织机构联系起来,即使它们相互间不存在正式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信任和互惠,实现稳定而高质量的关系。

  落实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应充分考虑两个关键着力点,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基于公平交易的市场、基于等级组织指令性的政府是现代经济治理体系的两大支柱,但新时代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求在包容性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区域治理体系的探索,也只有探索出一条符合全球趋势、中国特色、长三角实际的区域治理体系,才能切实促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进程,就是区域创新主体间互动结网的过程。

  因此,促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优化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探索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治理模式,构建三个层次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


1.以“双一流”为核心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合作网络


  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密集是长三角地区的战略优势,拥有8A类“双一流”高校,占全国总量的19%。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需要以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依托,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占据前沿技术制高点为目标,在脑科学、量子计算、材料基因组、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构建区域协作集成攻关网络,强化与行业领军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加强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到成果转化的全通道建设。
  
笔者建议以一流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共享为切入点,以学术领军人才团队为网络的核心节点,以重大攻关项目的合作研究、学术交流、联合培养为节点间的主要联系方式,探索学术共同体科学自治网络治理模式,以学术共同体精神和使命促进长三角地区前瞻性基础研究合作网络的深入建设,为创新驱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研究策源力。


2.以领军企业为核心的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网路


   “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未来车”、“人工智能”是中国先进制造业与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也是长三角地区众多城市的主导产业。
        目前,长三角地区拥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了一大批产业集聚区,集群化发展态势良好,各地相关企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供应链关系,初步形成了基于诚信、互惠、合作的氛围,在合作研发、人才交流、知识分享等企业互动合作网络建设方面走在国内前列。与此同时,一大批领军企业通过资本、技术等纽带,在长三角地区多地建立了众多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基于组织邻近、认知邻近和地理临近的多重优势,初步形成了跨城市企业合作创新网络,在工艺改进、产品创新、联合专利申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笔者建议:一是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目前拥有的两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等平台资源,创新产业大基金运营模式,鼓励引导领军企业走开放式创新道路,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以领军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平台型协同创新网络治理模式。
        二是集成优化长三角各地如上海、安徽等实施的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等“首台套”相关政策举措,营造长三角地区“首台套”研发、示范应用、市场推广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全产业链、关联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3.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开发区集群网络


  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国家战略对外要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对内而言,首先形成长三角开发区集群网络,探索出一条最能彰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中介组织协调型开发区协同创新网络治理模式。
  
开发区被视为绵密的创新网络、学习型区域、构建的产业集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的重要密码。长三角地区拥有6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2家国家级高新区和320家省市级开发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9.6%20.5%16.1%,是国内开发区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各类经济活动实现了向园区的高度空间集聚。尤其是,该地区设有上海张江、苏南、杭州、合芜蚌、宁波、温州等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占全国总量的35.3%
  
这些开发区的发展水平、治理质量处于国内领先之列,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坚实的空间载体单元。需要超越以往地方集聚与竞争的本地产业集群建设模式,构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开发区集群。
  
笔者建议:一是有效发挥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作为社会中介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的桥梁与守门人作用。
对内发挥联盟在跨区产业统筹布局、区域创新协同、资源精准配置、政策协同配合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开发区联动发展模式,共同推动长三角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空间耦合、产业和创新协同发展。
  
对外打造长三角开发区区域品牌;推进与国外典型创新型城市、科学园区、创新街区的研发与投资合作交流,发挥集群化一站式招商引资、招智引才的效率优势,其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于长三角一流园区、园区内的企业“走出去”,投资建设海外分园或合作建立海外创新园区,促进与海外创新中心、优秀研发团队、高水平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知识交流与合作创新,构建面向“一带一路”高水平国际创新网络,打造基于长三角优势产业集群与全球相应产业主要集聚区之间合作交流的跨国集群创新网络。
  
二是鼓励长三角地区内的一流园区开展异地合作开发、联合开发、联动发展,发挥一流园区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的孵化器、加速器作用,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锚定效应(anchoring)。
  
三是试点成立统一品牌、协同运营的长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现有6个示范区设立为分园,实行集团化治理模式,集成沪苏浙皖各地特长与优势,产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优势与各地特长的双重优势叠加效应,实现示范区层面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作者滕堂伟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