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曾刚教授等中心师生参加2019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学术年会

时间:2019-10-25浏览:229设置



  20191019日至20日,2019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学术年会(RSAC’2019)暨“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会在浙江丽水召开。年会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丽水学院和市社科联承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教授以及曹贤忠博士后、王秋玉博士后和胡森林博士生参加了会议。



曾刚教授在“生态文明建设:东西南北中谁最靓”高端对话环节作为主讲嘉宾发言。曾刚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首先介绍了长三角地区的环境问题,认为造成长三角环境问题的原因不是外源式的,而是内源式的。其次,结合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实行垃圾分类的实施进展,认为社区治理层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曾教授还强调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点介绍了上海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和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经验。最后,曾刚教授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共通点,呼吁有更多的区域科学的研究学者关注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曹贤忠老师重点阐述了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主体及空间结构特征,并从多维邻近性视角探讨了城市创新结网的发生机制,研究认为地理邻近、认知与制度邻近均对创新结网有显著影响,且认知邻近的作用更加重要,进一步分析邻近性交互作用发现,不同邻近性之间还存在着极强的替代和互补作用。


王秋玉老师基于专利转让数据探索了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网络,发现空间格局呈现“下游占据高地、上游钉状崛起、中游游离发展”的态势,其中顶级城市注重已有合作关系的维护,而占据结构洞位置对于后发城市的追赶至关重要;基于ERGM分析发现,网络中创新质量、创新数量、经济水平越高的城市之间发生技术转移的概率越高,马太效应明显,网络等级性将进一步强化;技术认同比产业认同更能促进转移关系的建立,省级行政壁垒仍然存在,地理邻近效应微弱。


胡森林博士则聚焦于开发区视角,研究了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及其机制。同时,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和国家政策导向,进一步探讨了基于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城市中心师生本次组团参加2019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交流价值。其一,通过参加本次年会,团成员与参会的学者交流相关最新动态;其二,与其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就“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展示了城市中心团队的研究实力,更好地扩大了城市中心的影响力。


文:王珏、胡森林



返回原图
/